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日报:梧桐树茂凤还巢——常德市产业集聚吸引劳动者返乡就业侧记

常德发布 2020-01-03

(刊登于2月25日湖南日报第四版。)

 前言:


又是一年离别时。

春节短暂的团聚后,返乡的“务工候鸟”又要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带着新一年的希望南下北上,漂泊他乡。分别的时刻,看到年迈的父母难舍难分的眼神,听到幼小的子女哭喊着要“妈妈别走”,看到外出务工者的纠结与无奈,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常德市的主政者不禁沉思:在这个飞速前行的时代,政府能够做点什么?还应该做好什么?

务工者渴望回家,不仅是一顿团年饭,更是渴望亲情的陪伴,渴望事业上的归属,渴望生活上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欢迎老乡回家,政府更应该多些人文关怀,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产业特色,发展壮大产业,开发创业项目,拓展就业岗位,提高社会保障,丰富要素保障,为务工者创造“理想工作在家乡”的现实条件,在家乡为他们托起梦想与希望。务工者回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更为关键的是,还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一点上,常德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常德各地举办的“春风送岗 暖企行动”新春招聘会,受到了众多返乡就业者的青睐。李龙 摄

 “我以前在沿海务工,技术没问题,现在就想在家门口找个稳定的工作。” 2月16日,在常德市湘西北人才市场举行的2019年“春风送岗 暖企行动”新春招聘会上,今年45岁、在广东打工24年的朱岳丰,期盼在家门口找份工作。

连日来,像朱岳丰一样,想结束漂泊生活的在外务工人员,带着浓浓的返乡就业愿望,奔波于常德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

这是常德市深入贯彻我省“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产业形成集聚效应而带来的“磁吸效应”。近年来,常德大力推进“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园区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特色逐渐明晰,企业迅猛发展壮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有利于破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及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难题。

家门口就业潮渐兴

 2月10日,正月初六。桃源县木塘垸文艺村仍然沉浸在新年的团聚氛围之中,王兰英和丈夫却整理行装,准备去深圳的电子厂工作。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当王兰英看到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她再也不忍一家老小分离,忍着眼泪说:“我们还是留下来,在家门口打工吧。我看家乡的企业和工厂也挺多,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这样既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陪伴孩子。”

 正在丈夫文俊华犹豫之时,婆婆朱爱华也上来劝说:“在外面挣得多但开支大,算下来也不得比家里打工强,却失去了对孩子的陪伴。这经济账和亲情账算起来,划不来!”

一番话坚定了两个人留在家乡发展的决心。王兰英很快到桃源县漳江工业园的企业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针车岗位的工作,企业承诺的待遇是3200—3300元之间,遇到加班可以达4000元以上。“我在深圳一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但租房、大女儿读书费用都特别高,还不如留在家。”王兰英2月19日第一天上班,已经上机制作鞋舌丝带了。

像王兰英这样的“昔日外出务工、今日返乡就业”的劳动者,只是常德众多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一个缩影。常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曾多次强调,常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青年人才,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了留住返乡人员,留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该市抓住春节期间常德籍人士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全市组织招聘会3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 2万多人,在企业和返乡就业人员之间架通了供需桥梁。在政府的引导下,“就业不用去远方,理想工作在家乡”的新就业观已逐渐扎根人心,家门口就业热潮渐渐兴起,促进了亲情的回归,更让空心的农村有了产业复兴的可能。

产业集聚拓展岗位

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执着于飞往南方沿海城市的“打工候鸟”纷纷返回家乡?除了亲情的纽带维系,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要想留住老乡,就得让他们在家乡找到工作,获得发展的机会。”经常深入企业调研的常德市发改委负责人坦言,这都得益于常德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兴产业、强实体,一大批产业项目的落地建成,一大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而拓展了就业岗位,创造了发展机会。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2018年,常德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壮大支柱产业规模,烟草、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两大产业产值均已突破600亿元,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文旅康养两大产业产值均已突破700亿元;大力开展“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系列推介活动,累计签订产销协议211个、签约总额249.74亿元;率先在全省探索异地孵化招商新模式,设立常德科创未来(北京中关村)智造中心,吸引13家高科技企业入驻;成立常德市柳叶湖清科基金小镇,首批签约入驻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26家,基金规模总额达150.5亿元;通过产业链招商、定制化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方式,上海复星、青海藏格、东方雨虹、法国施耐德、香港加多宝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常德。全年共签约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6个,总投资1234.9亿元。

成绩是奋斗出来的。2018年,常德市产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54.9%,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69.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4个。产业的集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常德市转移就业提供了主战场。

桃源县漳江工业园龙行天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的总务部主任谌能攀对这些深有体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10多年的他告诉笔者,近几年常德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越来越完善。在政府的扶持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用工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差距缩小。去年,公司生产运动休闲鞋720万双,年产值达7亿元,14条生产线现有员工2700多人,今年的用工需求还有800多个,目前已招300多人,平均月收入达3300—3500元。常德经济发展来势和产业发展已经受到务工人员的关注和认可,在今年的新招聘人员中,返乡就业人员比例已从原来的20%提升到60%。

据常德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随着常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像中联重科、三一机械、响箭重工、翔宇设备等企业的部分关键岗位月薪已经达到了1万元,企业的工资标准已大幅提高。

“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常德这几年发展快,薪资待遇也和广东差不多,我自然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只想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在广东顺德务工多年的唐会家也感慨地说。

综合施策助凤还巢

这些在沿海有工作经验、有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在常德企业招聘中更是“香饽饽”。在深圳工作3年、年薪12万元的IE工程师游鸿健一返乡就被常德经开区的胜美达机电(常德)有限公司揽入“怀中”。

该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邓艳球告诉笔者,公司主要生产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电脑、液晶显示器等电源器件,去年年产2.3亿件电子配件,产值达1.76亿元。公司80多条生产线还只有1100多人,今年2月至3月借助返乡人员求职高峰,还要招聘300人。特别是去年公司大力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大量导入新制品,亟需招聘技术和管理人才。得益于去年常德市组织企业到长沙、武汉等地招聘揽才,公司招聘了35名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我们公司普工月平均工资在3300—4800元之间,高技能人才工资在5000—6000元之间,有五险一金,带薪假期和免费体检、工作餐等丰厚待遇,目的就在于吸引返乡人员回乡就业。”邓艳球坚信,有常德市委、市政府的综合施策,有企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彩凤还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加快推进常德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就业,近年来,常德市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出台了一系列 “人才新政”,从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工作补贴、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对高学历人才特设岗位、建立高学历人才多渠道成长通道、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实施打造“常德工匠”“百千万工程”,明确常德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操作措施,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

与此同时,聚力打造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搭建诉求直通平台,开设市县 “企业服务热线”“企业服务信箱”“重点企业微信群”,实现政府与企业“零距离”“零成本”沟通。策划组织重大活动,开展“产业立市·暖企行动”“园区主题周”等专项行动。常德市产业办、市人社局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组织企业深入全市各乡镇宣传企业、招聘员工。2018年,常德市举办各类招聘会233场次,为4.4万家次企业提供28万个岗位,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多名,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需求。

产业东风力正劲,彩凤还巢正当时。随着常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常德产业必将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区经济生态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机会就在眼前,

常德欢迎老乡回家!

(来源:湖南日报)

(一审:陈为民  二审:王华  终审:廖资水)

猜你还想看:

我是常德人我接棒!从我做起,让常德越来越美丽

工作不用去远方 常德就是好地方——招工引才助力暖企行动侧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